第104章麻城梅李
推荐阅读:七零军少夜夜宠温宁陆进扬、温宁陆进扬、玄幻:长生神子,证道何须退婚挖骨!、快穿:BE炮灰不按套路走、游侠青龙传、法兰西1794、三山阙、重生1982:从摆地摊开始走向巅峰、一鱼一酒一江湖,一妖一凰一天下、武道凌天、
黄州府麻城县,梅家和李家算得上是豪门大户。
梅家家风严谨,允文允武,到万历年间出了个梅国桢,官至兵部侍郎,显赫一时。
梅国桢侄子梅之焕,同样文武双全,勇猛善战,官至甘肃巡抚。
李家世代耕读,文风鼎盛,到李长庚时,家族声望达到顶峰。
李长庚万历二十三年进士,历任江西左、右布政使、右副都御史、山东巡抚、工部尚书、吏部尚书等职。
到了崇祯年间,年轻的崇祯皇帝听不得不同的声音,对不合他心意的官员大量贬职、甚至贬为平民。
梅之焕和李长庚都因为触怒崇祯皇帝而被免职,一直闲居家乡麻城。
梅李两家更是通过联姻,加强和巩固了两家的关系。
李长庚娶了梅国桢的女儿,也就是梅之焕的堂姐为妻。
因此,在麻城,梅之焕句话比知县老爷更管用。
都是赋闲在家,梅之焕和李长庚平日里的消遣风格完全不同。
梅之焕在老家冯家村修筑了坚固的村寨堡垒,以抵御土匪流寇的骚扰袭击。他还组织附近的青壮操练,不时进山打猎,不时主动攻击附近的土匪。
李长庚却趁着难得的休闲时光,好好静下心来整理往日的文章著作,整理这些年来的治国心得体会。
崇祯六年底,梅之焕发现麻城周边的土匪流寇越来越多,越来越凶残嚣张。
梅之焕带领乡兵回到麻城,找到李长庚道:“酉卿(李长庚字酉卿),大明天下越来越乱,陕西中原的流寇都跑到湖广来了,你我得早作准备呀。”
李长庚头也不抬道:“你我赋闲在家,手中无权,奈何?难道你认为你操练的几百乡兵能力挽狂澜?”
李长庚掩卷长叹道:“今上急功近利而耳根浅薄,近人而远贤臣,天下之祸端也。”
崇祯上位六七年,大臣们原本以为是位杀伐果断励精图治的圣明天子,可谁知却是个刻薄寡恩眼光短浅的暴戾之君。
崇祯上位以来,大明朝政越发糜烂,天下越发混乱,整个局势一泻千里,民间烽烟四起,关外异族寇边,已经是一副皇朝末年的颓废景象。
李长庚久居朝堂,对朝堂中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知之甚深,也因此对崇祯皇帝更加失望,对大明的局势更加担忧。
梅之焕一直抚治地方,对朝政的感触没有李长庚那么深,他的性格也没有李长庚那么多愁善感。
“将来如何我管不着,但只要我梅之焕在一天,流寇就不要想着在麻城肆掠。”
………………
进入崇祯七年,整个黄州府的流寇更多了。这些流寇攻陷村寨,**掳掠无恶不作,过后还一把火烧了村民的房子,裹挟村民加入流寇的队伍。
梅之焕率领乡兵在麻城附近同流寇打了几仗,各有胜负。
梅之焕手头的兵力不多,只得退守麻城,紧闭城门,放任流寇在城外作恶。
“要是老子手上有足够的兵力……”看着城外流寇点燃的房子冒出的黑烟和火光,梅之焕恨得牙痒痒。
过了元宵,在麻城附近肆掠的流寇居然消失不见。
“流寇在酝酿一个大动作。”梅之焕道:“就是不知流寇的目的是哪?卢巡抚将湖广东南的兵力抽调一空,却又放任流寇南下,到底打的怎样算盘?”
很快,流寇的动静被查明。
流寇乘船沿长江而上,齐聚武昌城下,准备一举拿下武昌。
“武昌城危矣!”
李长庚和梅之焕同时惊叹。
武昌是湖广府治所在地,几省通衢,物产丰富,人数众多,更是楚王驻地。
若是武昌失陷,必然天下震动,流寇士气大振,实力猛增。大明本就岌岌可危的朝政更加危急。
梅之焕起身,毅然道:“虽然皇上不公,但麻城百姓无辜。我梅某人不才,誓与麻城共存亡。我这就去召集人马,守卫麻城。”
“打仗我不如你,治世你不如我。我要将手头的著作完善,好留与后人参考,就不陪你疯狂了。保重。”李长庚依旧淡然,不急不躁道。
在两人眼中,流寇选了一个很好的时机,突然袭击兵力空虚的武昌城。武昌城十有八九会失陷。
武昌距离麻城不到三百里。若是流寇攻陷武昌,会放过武昌周边的府县?覆巢之下焉有完卵?
两人开始为武昌被攻陷后情况做准备。
两人忧心忡忡的等待武昌传来的消息。
流寇居然有近十万人,而且从东西两个方向同时对武昌城发动攻击。武昌城附近喊杀震天,城防岌岌可危。
武昌城挺过了流寇的攻击,看上去还能继续坚持。
流寇急疯了眼,不计伤亡持续攻城,尸体堆了一地,鲜血染红了长江。武昌城已经没有失陷。
……
“武昌守将是何人?”梅之焕感到有些不可思议。近十万人攻击一个疏于防范的城池,居然被逼得急红了眼,看来守卫武昌的将领还有几分本事。
“方大人素知兵事,想来是他调度武昌百姓顽强抵抗。”李长庚猜想道。
梅之焕摇头:“方孔炤文人意气,打顺风仗、以多胜少还行,如此强度的防守战,还逼得流寇急眼,不像是方孔炤的手笔。”
“莫非是新上任的湖广总兵朱顺明?他有这个能力?”李长庚有些迟疑。
“朱顺明?怎么这么熟悉。他是何许人?”
李长庚当过吏部尚书,对朝廷官员升迁之事知之甚详。
“去年温体仁推荐还是长沙卫指挥使的朱顺明前往云南平叛,满朝文武都以为他会葬身滇南。可谁知朱顺明半年不到就平息了云南的土人叛乱。皇上龙颜大悦,擢升他为湖广总兵,还封他夫人为诰命夫人。”
“必定是他。”梅之焕肯定道:“土人可不好惹,半年平叛,非一般人能做到。湖广出了个能人,梅某人竟然不知道?有机会得好好会会他。”
梅之焕同关外异族打过不少仗,虽然最终打赢了,但他对异族士兵的战斗力有比常人更深的了解。
朱顺明如此功劳,为何名声不显?是被朝中奸臣压制还是他有意为之?若是后者,那朱顺明就所谋甚大,不可觑。
不几日,传来流寇大败,狼狈逃窜的消息。
李长庚和梅之焕都不敢相信。再三确认过后,才感叹道:“不可思议,不可思议……如此良才,国之福祉也。”
梅家家风严谨,允文允武,到万历年间出了个梅国桢,官至兵部侍郎,显赫一时。
梅国桢侄子梅之焕,同样文武双全,勇猛善战,官至甘肃巡抚。
李家世代耕读,文风鼎盛,到李长庚时,家族声望达到顶峰。
李长庚万历二十三年进士,历任江西左、右布政使、右副都御史、山东巡抚、工部尚书、吏部尚书等职。
到了崇祯年间,年轻的崇祯皇帝听不得不同的声音,对不合他心意的官员大量贬职、甚至贬为平民。
梅之焕和李长庚都因为触怒崇祯皇帝而被免职,一直闲居家乡麻城。
梅李两家更是通过联姻,加强和巩固了两家的关系。
李长庚娶了梅国桢的女儿,也就是梅之焕的堂姐为妻。
因此,在麻城,梅之焕句话比知县老爷更管用。
都是赋闲在家,梅之焕和李长庚平日里的消遣风格完全不同。
梅之焕在老家冯家村修筑了坚固的村寨堡垒,以抵御土匪流寇的骚扰袭击。他还组织附近的青壮操练,不时进山打猎,不时主动攻击附近的土匪。
李长庚却趁着难得的休闲时光,好好静下心来整理往日的文章著作,整理这些年来的治国心得体会。
崇祯六年底,梅之焕发现麻城周边的土匪流寇越来越多,越来越凶残嚣张。
梅之焕带领乡兵回到麻城,找到李长庚道:“酉卿(李长庚字酉卿),大明天下越来越乱,陕西中原的流寇都跑到湖广来了,你我得早作准备呀。”
李长庚头也不抬道:“你我赋闲在家,手中无权,奈何?难道你认为你操练的几百乡兵能力挽狂澜?”
李长庚掩卷长叹道:“今上急功近利而耳根浅薄,近人而远贤臣,天下之祸端也。”
崇祯上位六七年,大臣们原本以为是位杀伐果断励精图治的圣明天子,可谁知却是个刻薄寡恩眼光短浅的暴戾之君。
崇祯上位以来,大明朝政越发糜烂,天下越发混乱,整个局势一泻千里,民间烽烟四起,关外异族寇边,已经是一副皇朝末年的颓废景象。
李长庚久居朝堂,对朝堂中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知之甚深,也因此对崇祯皇帝更加失望,对大明的局势更加担忧。
梅之焕一直抚治地方,对朝政的感触没有李长庚那么深,他的性格也没有李长庚那么多愁善感。
“将来如何我管不着,但只要我梅之焕在一天,流寇就不要想着在麻城肆掠。”
………………
进入崇祯七年,整个黄州府的流寇更多了。这些流寇攻陷村寨,**掳掠无恶不作,过后还一把火烧了村民的房子,裹挟村民加入流寇的队伍。
梅之焕率领乡兵在麻城附近同流寇打了几仗,各有胜负。
梅之焕手头的兵力不多,只得退守麻城,紧闭城门,放任流寇在城外作恶。
“要是老子手上有足够的兵力……”看着城外流寇点燃的房子冒出的黑烟和火光,梅之焕恨得牙痒痒。
过了元宵,在麻城附近肆掠的流寇居然消失不见。
“流寇在酝酿一个大动作。”梅之焕道:“就是不知流寇的目的是哪?卢巡抚将湖广东南的兵力抽调一空,却又放任流寇南下,到底打的怎样算盘?”
很快,流寇的动静被查明。
流寇乘船沿长江而上,齐聚武昌城下,准备一举拿下武昌。
“武昌城危矣!”
李长庚和梅之焕同时惊叹。
武昌是湖广府治所在地,几省通衢,物产丰富,人数众多,更是楚王驻地。
若是武昌失陷,必然天下震动,流寇士气大振,实力猛增。大明本就岌岌可危的朝政更加危急。
梅之焕起身,毅然道:“虽然皇上不公,但麻城百姓无辜。我梅某人不才,誓与麻城共存亡。我这就去召集人马,守卫麻城。”
“打仗我不如你,治世你不如我。我要将手头的著作完善,好留与后人参考,就不陪你疯狂了。保重。”李长庚依旧淡然,不急不躁道。
在两人眼中,流寇选了一个很好的时机,突然袭击兵力空虚的武昌城。武昌城十有八九会失陷。
武昌距离麻城不到三百里。若是流寇攻陷武昌,会放过武昌周边的府县?覆巢之下焉有完卵?
两人开始为武昌被攻陷后情况做准备。
两人忧心忡忡的等待武昌传来的消息。
流寇居然有近十万人,而且从东西两个方向同时对武昌城发动攻击。武昌城附近喊杀震天,城防岌岌可危。
武昌城挺过了流寇的攻击,看上去还能继续坚持。
流寇急疯了眼,不计伤亡持续攻城,尸体堆了一地,鲜血染红了长江。武昌城已经没有失陷。
……
“武昌守将是何人?”梅之焕感到有些不可思议。近十万人攻击一个疏于防范的城池,居然被逼得急红了眼,看来守卫武昌的将领还有几分本事。
“方大人素知兵事,想来是他调度武昌百姓顽强抵抗。”李长庚猜想道。
梅之焕摇头:“方孔炤文人意气,打顺风仗、以多胜少还行,如此强度的防守战,还逼得流寇急眼,不像是方孔炤的手笔。”
“莫非是新上任的湖广总兵朱顺明?他有这个能力?”李长庚有些迟疑。
“朱顺明?怎么这么熟悉。他是何许人?”
李长庚当过吏部尚书,对朝廷官员升迁之事知之甚详。
“去年温体仁推荐还是长沙卫指挥使的朱顺明前往云南平叛,满朝文武都以为他会葬身滇南。可谁知朱顺明半年不到就平息了云南的土人叛乱。皇上龙颜大悦,擢升他为湖广总兵,还封他夫人为诰命夫人。”
“必定是他。”梅之焕肯定道:“土人可不好惹,半年平叛,非一般人能做到。湖广出了个能人,梅某人竟然不知道?有机会得好好会会他。”
梅之焕同关外异族打过不少仗,虽然最终打赢了,但他对异族士兵的战斗力有比常人更深的了解。
朱顺明如此功劳,为何名声不显?是被朝中奸臣压制还是他有意为之?若是后者,那朱顺明就所谋甚大,不可觑。
不几日,传来流寇大败,狼狈逃窜的消息。
李长庚和梅之焕都不敢相信。再三确认过后,才感叹道:“不可思议,不可思议……如此良才,国之福祉也。”
本文网址:https://zxxqy.com/xs/1/1291/627286.html,手机用户请浏览:https://zxxqy.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。
温馨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书目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 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,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。章节错误?点此举报